星期二, 八月 22, 2006

High Fidelity

想说的基本都被他说了转自Blog on 27th Floor


High Fidelity



 Aug 19, 2006
这是原来的书名,应该就叫高保真吧,可中文译名是“恋爱排行榜”,一下子把它降低到一本琼瑶小说的层次,实在是大大的失败。故事里男主角是唱片迷,DJ和唱片店老板,所以叫高保真怎么说都是最佳选择。



这个故事讲的是伦敦城北一个小胡同里的小唱片店的小老板的爱情及成长故事。这位老板也算是个文艺青年,早年间在学校里就倾向于所有非主流的音乐,就喜欢那
些没名的,在酒吧里混的,从前到后只存在过2年的,只出过最多4张唱片的乐队,像Tina
Turner、甲壳虫和老鹰这样的就是他嘲笑的对象。当然,以他对唱片的认识,所有这些主流成功乐队他一样很熟悉。他也曾经在一个酒馆里做过半年的DJ,
也很成功,也知道当时的人们喜欢什么曲风,比如他就放麦当娜。



但这半年是他仅有的成功而幸福的时光。另外的时间里,他被一位美女甩了,然后消沉堕落,退了学,跑去一个唱片店打工,后来自己盘下这个小店,招了两个和他
一个消沉而邪门的员工,就此沉寂下来,直到36岁。他的小店只不过将就能开下去,他买不起汽车,也没有出过国,只能付给员工每周3天的工资,但这两位和他
一样的弱人却天天上班。



让他消沉的美女是位注定的上层,和他混到一起不过是大学里的放纵。他们一旦进入社会,就直接走向上层,进一些金融业或出版业(听说米国上层白人喜欢当记
者),然后买Vovle车,结婚生子,经常聚会,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然他们都有大房子,男主角去了一次,然后再也不去了。



故事的大部分是关于他现任女友的。这位本来立志当一位法律协助律师,帮穷人弱势群体打官司的那种,后来似乎脱离了这种理想主义,就进了事务所,每年赚5万
多英镑,生活开始变化。而男主角仍然困在他的小店里,半死不活。然后他们分手,然后反省各自的生活。最后是一个略微光明的结尾,他们又和好,女主角为他安
排了新的酒馆,他又重新站上了DJ台,又一次让人们为他欢呼;他的两位店员一位找到了女朋友--不是同类的那种,另一位参加了一个乐队,还唱得不错,并且
也不玩那些什么前卫重金属酸味啥啥啥的东西。



这似乎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成长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故事。许多无所谓对错的事情起了冲突,一些难以判断的价值搅和在一起。就像最后事情的转机,是
出现在女主角的朋友家里,这一对朋友结了婚,过得不错,房子不大,穿着并不闪亮,谈话中并没有互相攀比,男主角讲话时他们也认真听。重要的是他们听
Tina
Turner,并向男主角自嘲说这是个重灾区。似乎男主角在这里明白了他可以过上好些的生活,同时保持或不保持他的爱好。在感情方面,他终于准备安顿下
来,不再随时心里发痒,毕竟他们实际上都是重感情的人。



或者这又是一个自我封闭与打开心灵的故事,男主角自己也知道他是困在了这个小店里,头脑被困在了被上层女友甩掉的事实里,他不能自拔,也不知道自拔有什么意义;但同时他又很敏感,害怕失败的生活,没有安全感。让生活有变化是他取得安全感的方法。咳咳,有没有同感?



对一本畅销书说这么多算是我近来的变化。前几周还看过一本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也是畅销书。不得不承认,这些英文的畅销书确实有他畅销的理由,比如有人说的
6小时看完之类,但最重要的是他们确实能直指生活的现实,同时又写得足够有趣。他们的写作语言流畅,结构清晰。他们没有什么宏大的事件,也没有变态的爱看
女人屁股的习惯,所以也就不深刻了,也没有细致的景物描写和人格刻画,写的全是日常小事,没有什么惊奇的地方。另外还有大段的主角的心理独白,却仍然写得
吸引人看下去,因为独白里没有什么好孩子的东西。



以前还看过也同样拍成了电影的克莱默夫妇,也是大量的日常小事。能把这些事写成畅销书,也真不容易。这个高保真,还有那个女魔头,也都改编成了电影,高保真已经看过,不错,过几天可以温习一下;女魔头的片子也很期待,等着买碟了。

没有评论: